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监审处
- 头部*首页导航

媒体扫描

【科技日报】让科研项目评审更加风清气正——根除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工作纪实

  “今天,我有几点注意事项要跟大家提前打一下‘招呼’。”杨俊林此话一出,严肃的会场响起会心的笑声。

  这是近日发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评审会议现场的一幕。评审开始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杨俊林向评审专家们“打招呼”,再次提醒大家一定要防范被“打招呼”。

  不仅是杨俊林,当天,自然科学基金委领导、该委驻会监督委员会负责人在讲话中也一再强调,要杜绝被“打招呼”的情况。

  评审会议室门口立着的易拉宝上,亦醒目地显示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评审纪律提醒”“会议评审专家履职尽责提示函”等内容。

  根除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工作,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以下简称纪检监察组)和自然科学基金委今年开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科学性和公正性是自然科学基金的生命线,评审专家被‘打招呼’是损害自然科学基金科学性和公正性的源头性问题。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会同纪检监察组开展专项整治,通过‘正面引导、极限防守、严肃惩戒’等措施,极大地维护了自然科学基金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表示。

  “站到对党和国家负责的高度,来进行根治”

  为刹住科研项目评审中的不正之风,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例如,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咨询、评审和验收专家库,采取专家库随机抽取、定期轮换、回避等等。自然科学基金也多管齐下进行防范整治,并取得积极成效。

  然而,评审专家被“打招呼”这一顽疾,因其由来已久、牵扯面广、隐蔽性强,一直难以杜绝。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十年磨一剑,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但在科技界,大家对一些不良风气仍习以为常,‘打招呼’和被‘打招呼’现象就十分典型,也备受诟病。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很难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纪检监察组组长高波说。

  自然科学基金委机关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日常监督情况看,在基金项目评审中,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问题依然突出。有的申请人或依托单位“撒网式”打电话、发信息,请求关照;有的直接“围攻”会议评审现场,当面找专家;极少数评审专家还主动泄露身份,等着申请人来“打招呼”;还有评审专家作为“中间人”,帮助申请人向别的专家“打招呼”,等等。

  “当‘打招呼’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它对年轻人的危害尤其大。”杨俊林坦言,“有的优秀科研人员回国,很快学会了这一套。甚至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不少人的目的不是去学术交流,而是搞关系、攒人情。”

  如果任由“打招呼”现象蔓延成一种风气,它对科研生态的毒害可想而知。“我们必须站到对党和国家负责的高度,来进行根治!”高波说。

  “寻求一个突破口”

  “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先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试点,寻求一个突破口。”高波表示,因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直以来做得比较好,科技界给予的评价较高,有一个好的基础。

  根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的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工作随即展开。窦贤康表示,科学基金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肩负着支撑推动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光荣使命。科学基金项目的公正评审,事关优秀人才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事关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大局,事关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实际成效,必须坚持正面引导、严肃惩戒,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切实维护评审的公平公正,维护科学基金的良好声誉。

  这是一场“硬仗”。

  “正因为以往听到的表扬声多,实现自我革命更不容易。”纪检监察组副组长兰池军坦言,专项整治刚开始时,对这项工作的必要性还存在不同认识,有人认为“打招呼”现象长期存在,评审专家也不是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人,怀有“不好治”“治不了”等畏难情绪;更有些人抱有旁观者、局外人的心态,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顽疾的危害性。

  “首要任务是进一步统一认识。”兰池军指出,评审专家被“打招呼”是自然科学基金工作领域易于引发腐败现象的源头性问题,必须抓住这个“牛鼻子”,采取根本性措施,坚决根除顽疾。

  2022年12月30日,纪检监察组与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围绕“根除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主题,召开2022年第二次全面从严治党专题会商会,将这一工作纳入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部署中,体现了高度的重视和鲜明的立场。

  随后,纪检监察组制定出台《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关于整治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监督工作方案》,从7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督促推动自然科学基金委扎实开展根除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工作。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制定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提出5个方面23项重点任务。

  “找到评审专家被‘打招呼’的关键症结所在”

  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扎实的调研是第一步。

  基金评审中到底还存在哪些漏洞,评审专家信息可能的泄漏渠道有哪些,科研人员有哪些好的建议……围绕这些问题,纪检监察组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分别将根除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确定为2023年政治监督专题调研、“科学基金调研年”5项重大调研课题之一,展开系列调研。

  5月5日,窦贤康主持召开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委内调研座谈会,听取9个科学部负责人汇报,研究提出强化评审保密措施、优化评审专家构成等针对性措施,对确保项目评审公平公正工作作出部署。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同志全程参与了座谈会。

  “这次座谈会找到了评审专家被‘打招呼’的关键症结所在,为从根本上解决顽瘴痼疾进一步凝聚了共识、找到了方向。”窦贤康评价。

  在广泛细致的调研基础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及相关配套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自然科学基金委对防范处理项目评审“打招呼”方面的相关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汇编,形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防范处理项目评审“打招呼”方面的相关制度》;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期间请托行为禁止清单》,提出项目评审“四方主体”24项请托行为禁止性清单;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与政策局在《2023年度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意见》中,进一步严密了各项防范措施。

  此外,自然科学基金委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促进形成项目申请人、评审专家、依托单位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四方主体”联动的矩阵。今年的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创新组织方式,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地区联络网36家组长单位及其他部分依托单位代表参会,“四方主体”代表结合自身职责定位作表态发言。自然科学基金委领导韩宇、高瑞平对项目评审“四方主体”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四方主体”各负其责地开展评审工作。

  “专家们午饭都是在会场吃的”

  依托这些文件,一系列旨在完善评审流程的新举措陆续出台。例如,在今年基金项目评审中,评审专家信息被列为工作秘密进行管理。

  自然科学基金委机关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前评审专家名单既不是工作秘密,也不是国家秘密,“就算发现某个人泄露了,能怎么处理?缺乏法律依据。”

  “现在,评审专家名单已经被列入工作秘密,谁要是泄露出去,就是泄密,我们就可以依法惩治。”纪检监察组第三纪检监察室负责人说。

  同时,自然科学基金委强化极限防守,进一步严密了各项防范措施,比如,鼓励探索“分批次”指派或通知专家的工作模式;探索建立知晓面可控、扁平化管理、可溯源的评审专家选取工作机制;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类项目评审为抓手,优化项目评审管理流程,提高大同行专家比例;明确与细化评审过程中的具体保密内容,等等。

  此外,9个科学部在组织评审会议过程中,还采取了一些更加具体的措施。比如,要求答辩人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不得在评审专家驻地住宿、用餐;答辩结束后迅速离开,不得逗留;要求评审专家从收到会议邀请开始直到评审会议结束前,避免与答辩人员主动交流;要求答辩类项目评审会一天之内结束,评审专家报到即统一保管手机,会议期间不离开会场区域,等等。

  “今年‘杰青’等需答辩类项目的评审均要求一天完成,专家们午饭都是在会场吃的,全程手机被统一保管。”杨俊林说。

  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多年来一直开展驻会监督工作。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委员、化学科学部面上项目评审会驻会监督工作组组长苏先樾透露:“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防范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除了政策宣讲,我们还会及时处理相关投诉线索。”

  同时,纪检监察组全程密切关注基金项目评审会。今年基金项目评审期间,纪检监察组参加评审会7次,进行驻点调研监督。

  “今年是个好的开始”

  重拳出击,效果显现。

  “今年还真没有收到一个‘打招呼’的。”评审专家、天津大学教授巩金龙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评审专家、复旦大学教授刘宝红也笑称:“我们专家之间交流都说,确实没有‘打招呼’的。”

  “往年本子一送出去就会收到电话或信息,问他的本子在不在我这里,今年基本没有。”评审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裴坚表示,“今年我还参加了‘杰青’的评审,据我观察,没有任何人有‘不轨’动作,最后评出来的结果认可性也很高。”

  这样的结果让评审专家们很欣慰。

  “基金评审的风气整体是很好的,特别是‘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机制出台以后进一步得到提升。”巩金龙说,绝大部分评审专家都有一颗公允心和学术良知,有自己的学术标准,“我们都深知项目对申请人的重要性,如果做不到公平公正,良心会不安。”

  专家们同时认为,国家层面的专项整治,如果能从根本上杜绝“打招呼”现象,会让评审专家和申请人都得以“解脱”。有专家坦言,虽然会坚守自己的标准,但若是熟人、师长甚至自己所在单位的领导来“打招呼”,也免不了要礼貌寒暄、回复,会占用不少精力。

  “今年是个好的开始,成为常态后,就不会有‘打招呼’的现象,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刘宝红说。

  高波表示,针对反映“请托、打招呼”的投诉举报,以往调查处理主要由自然科学基金委诚信办来完成,今年纪检监察组加大了执纪办案力度,同时督促自然科学基金委诚信办、机关纪委认真处置投诉举报,对违规违纪违法问题将一查到底,决不姑息。推进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传递抓党风政风促进科技界学风建设、激浊扬清、优化科研生态的鲜明信号,让科研人员实实在在感受到评审环境的改善。

  “是一个起点和切入点,但绝非终点”

  对于根除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工作,科技部党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社会各界也予以广泛关注。

  “评审专家被‘打招呼’专项整治工作开展得很及时,如果能在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起到示范作用,对全国其他类型的科研评审都会起到促进作用。”苏先樾说。

  在杨俊林看来,整治评审专家被“打招呼”这项工作的目标是要形成“不敢打,不能打,不想打”的局面,“我们工作人员、评审专家、科研人员都期待这一天早点到来!”

  专项整治行动会不会是“一阵风”?这是公众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专项整治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个效果一定不能昙花一现!”窦贤康表示,明年还会继续深入推进评审专家被“打招呼”专项整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各类项目,尤其是人才项目的评审工作取得更大进步。“我们这届党组的决心是明显的、是坚决的,我们一定要给中国科技界留一方净土,一定要让那些奋斗的年轻人能够脱颖而出,让‘打招呼’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让科技界的风气清朗起来也不是一阵子的事。整治评审专家被‘打招呼’是一个起点和切入点,但绝非终点。”高波强调,希望通过开展专项整治,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领导下,强化与驻教育部、驻中国科学院等纪检监察组的沟通协作,组织协同推动科研生态进一步好转,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本报评论员:重拳出击破顽疾

  在今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中,评审专家一致反映,被“打招呼”的现象明显减少。这表明,根除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工作(以下简称专项整治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起到了正风肃纪、进一步净化科研生态的作用。

  科研人员“苦‘打招呼’久矣”。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科研评审中形形色色的请托“无孔不入”,让本来应当以学术水平为唯一衡量标准的科研评审,夹杂了人情、关系、利益等因素,给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造成了极大困扰。“打招呼”等请托行为发生在最强调“客观、公平、公正”的科研评审领域,危害之深不言而喻。绝大部分科研人员,包括评审专家和申请人,内心对“打招呼”等请托行为是抵制的。但一到自己成为当事人时,部分人往往又违心地随了大流。原因或出于对评委表示尊重,抱着“打个招呼总没坏处”的想法;或是担心别人“打招呼”,自己不行动会吃亏。

  为了破除这种“不想打招呼但又不得不打招呼”的怪圈,国家有关部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指出,抵制各种人情评审,在科技项目、奖励、人才计划和院士增选等各种评审活动中不得“打招呼”“走关系”。《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明确将“打招呼”“走关系”等请托行为列入违规行为,为彻底清除 “人情风”“圈子风”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制度支撑。《科学技术活动评审工作中请托行为处理规定(试行)》进一步给出了科学技术评审工作中的“负面清单”,明确告知参与评审的各方,哪些行为是违规的。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近年来,科研评审中“打招呼”的现象已大幅减少,但依然没有杜绝。当前,我国已开启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亟须科技创新来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科研项目的评审,事关优秀人才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事关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大局,事关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实际成效,必须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切实维护评审的公平公正,为科研人员营造一个能心无旁骛开展研究的环境。正因如此,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展的专项整治工作,站在对党和国家负责的高度,动真格、出重拳,彰显了净化科研生态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专项整治工作不是“一阵风”,根除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也非一日之功。科研人员渴望的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有赖于每一个参与者的努力。当下,有关部门正在下大气力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参与科研活动的各方,更应怀有对规则、对科学的敬畏之心,自觉抵制侵蚀科研生态的不正之风。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学进。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更加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会如同更蓝的天、更清的水一般,滋养着科技界,孕育出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

Insert title here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邮编:730000 传真:0931-8273894

电话:0931-4967626 Email:lvjia@lzb.ac.cn